徐美玲是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為數不多的一名多面手,連續多年在公司組織的技術比武中名列前茅。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她相繼完成了“蛟龍號”“科學號”“雪龍號”“大洋一號”等科考船用海洋特種繩纜,以及機降繩索、航天垂掛吊索的制造,攻克多項“不可能”任務,今年,徐美玲被授予“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閑時練打結,兜里總揣一根繩
1976年出生的徐美玲,是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值車工、輪班長。所謂值車工,就是要看著機器正常運作,機器上一股紗織完了,要迅速接好下一股,期間打上又小又牢固的結,確保順利織出繩子來。
徐美玲1997年剛進單位,通過刻苦練習,在短短一個半月時間里,學會了生產崗位的所有技能,并且連續多年在公司組織的技術比武中名列前茅。她有哪些竅門?徐美玲坦言,自己尤其在打結上速度快。
“他們打的是文字結,這和在家縫衣服隨便打個疙瘩完全不同。”看到師傅幾秒鐘打出一個漂亮的結,徐美玲拿著兩根線的手卻遲遲不知道從哪下手。她深知,只有反復練習,才能筑牢基本功。為了打出“干凈利落”的結,徐美玲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平時就將線頭揣到口袋里,閑著沒事就打結練習。漸漸的,她的成了同批員工里面的佼佼者。在之后每年的練兵比武中,徐美玲都是第一名,到現在也一直保持著線不離手的習慣。
扎根一線23年,目前,徐美玲已經練就了一眼掃描每臺機器2000根絲線的絕活,并能同時檢測十數臺機器。
織出不破斷、抗腐蝕的9000米長繩
2004年,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接下一個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的緊急訂單:為輔助“蛟龍號”下潛,織出一條長為9000米、無接頭、抗破斷、抗切割,深海抗腐蝕能力強的浮標纜。
“這根繩子要跟著蛟龍號潛入海底,一旦蛟龍號在海底出現意外狀況,繩子可以將科研人員拉回來。”徐美玲說:“公司此前從未生產過9000米長的繩子,這在當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僅如此,這根繩子又是一個應急保障,牽扯到科研人員的生命安全,無形中又給生產人員增添了很大壓力。”
“車間團隊有好幾個人,誰能勝任這份工作,不是靠嘴說,得靠產品看,這項任務只能老手上陣。”徐美玲得知后,將自己不到一歲的孩子托付給鄰居照看,主動請纓參與生產。
織繩的主要困難是在“看車”上。徐美玲介紹:“必須在紗線的基礎上把關,把疵點挑出來,再進行制股和上機。要保證每股紗里面每一條線都不一樣長,一小股一小股地交叉接紗線,使同一處不能有兩個結,這樣織出來的繩子更結實。”經過前期3個多月的性能測試和技術儲備,真正生產時,徐美玲與工友連續奮戰13個日夜,確保了訂單交期,贏得客戶的敬佩。
從“蛟龍號”浮標纜開始,企業產品開始由普通繩帶向特種繩纜轉變,值車工藝也徹底改變,大大增加了工人的生產操作難度。“普通衣物頂多需要兩三米繩,現在我基本上都生產百米以上的線纜,幾十米的都很少見。”據了解,徐美玲憑著十多年的經驗,改進生產工藝的同時提升看機質量,相繼完成了“蛟龍號”“科學號”“雪龍號”“大洋一號”等科考船用海洋特種繩纜,以及機降繩索、航天垂掛吊索的制造,使不可能變為可能。
工作中交心,不讓同事帶著情緒上班
2005年前后,擔任車間班長的徐美玲免不了要用電腦做一些資料處理工作,這對于一個只有初中學歷,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來說,無疑是個大難題。“有些任務其實不需要自己做,但是想著不能光去織繩子,空閑時也要多學點別的。”為了不耽誤工作,徐美玲自己花錢報了培訓班,晚上自學到很晚,很快掌握了全部操作技巧。
作為企業的一名老職工,徐美玲發揚師帶徒的優良傳統。她將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招聘的年輕值車工。“嚴把質量關,不浪費一寸紗。”她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人。截止目前,共培養出10余名優秀的值車工人。
不僅如此,徐美玲尤其擅長和同事交心,誰家有困難就馬上幫一下,總是為同事想到前頭去。她在工作中及時為同事疏導心理,絕不讓身邊的人帶著情緒上班。
工作20年來,徐美玲每天堅持早來晚走,哪里有困難就沖向哪里。在艱苦的生產一線崗位上,她時刻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率先垂范。由于表現突出,徐美玲先后獲“青島市三八紅旗手”、“青島市工人先鋒”等稱號,并于2020年被授予“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