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麗雅集團專注于特種繩纜的研發、生產,用鉆研和創新讓一條條看似普通的繩子“上天下海”。公司研發的特種纜繩應用于科考船只,打破了物探纜繩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大海深處,我國某大型海洋石油物探船正在巡航作業,船尾拖曳著的12條物探纜犁開深藍……通過物探纜繩上的探波器等傳感設備,實時將信號輸送回船上,借以分析海底地質構造,尋找油氣資源。這條長度達12公里的物探纜繩如何做得既輕便耐用又能達到金屬一樣的斷裂強力和延伸率,保護脆弱的光纖不被折斷、拉斷,是保障物探作業順利實施的前提。
成功研制出這套物探纜繩的,便是青島海麗雅集團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徐連龍和他的研發團隊。也是這支團隊研制的纜繩,將蛟龍號潛水器的許多深海試驗儀器送入海底,并為蛟龍號拴上了安全繩。
在蛟龍號深潛不斷創造世界紀錄的過程中,布放回收等3個關鍵系統均使用了徐連龍團隊研發的一款海洋物探繩纜。這些物探纜繩一次次接受深海復雜環境的考驗,圓滿順利地幫助蛟龍號完成深潛任務。
不懈鉆研 繩纜延伸性達鋼纜級別
2008年,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徐連龍,對特種繩纜行業還很陌生,為打好基礎,他甘愿前往生產一線做一名普通的值車工,扎在車間一干就是三四年,天天與機械、油污打交道。
憑借不懈鉆研,從事研發工作10年來,徐連龍已發明繩纜上百種,他研發的特種繩纜可適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繩纜表皮與內芯的移滑度為0、強度達到同直徑鋼纜的2~5倍,在-196攝氏度~560攝氏度環境下不分解、不熔化。
“技術研發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得住寂寞,有足夠的耐心和長久的積累。”徐連龍告訴記者,一條物探船上的物探纜繩在深海應用過程中需要懸掛眾多勘探設備,為了保證設備上信號線在復雜的深海中不斷裂,傳輸數據穩定,繩纜的延伸性必須達到鋼纜級別。
攻堅克難 成功破解世界難題
“科考船探測時間長,海水腐蝕性強,如果用金屬材料,不僅加大科考船的負重,而且三五個月就會被腐蝕,所以只能尋找適合的原材料。”徐連龍說,通過對相關材料的熔點、沸點、耐腐蝕性等物理和化學條件的篩選,最終選定了200多種材料,之后再一一進行嚴格的實驗測試,不敢有絲毫馬虎。
在研制物探纜繩的3個月里,徐連龍一直吃住在實驗室,經過數百次測驗,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原材料。但這只是第一步,之后還需要從處理工藝和編制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度研發,至少還要經過7道工序,才能制成繩纜。
每一股繩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么級別、編織繩芯的密度和直徑要達到多少……這些都需要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試驗。經過兩年的攻堅克難,徐連龍帶領團隊研發生產的物探纜繩強度是相同直徑鋼纜的兩倍,重量卻只有鋼纜的五分之一,成功應用于科考船,打破了物探纜繩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物探纜繩采購,繩纜使用方案,繩纜技術服務,歡迎來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