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將于近日在火星表面著陸開展探測。
其中,事關著陸成敗的降落傘繩技術,來自青島的海麗雅集團。
這家在特種纜繩領域打拼多年的民營企業,始終將企業發展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他們制作的繩索,助力我國在“上天入海”的科學探索中不斷創造著奇跡。
1、火星探測任務,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后,超高速摩擦將產生上千攝氏度高溫,這對降落傘傘繩的強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作為一家具有豐富經驗的特種繩索研發的企業,海麗雅集團接受了這個項目的挑戰。
青島海麗雅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徐連龍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我們沒有成熟的技術可尋,也沒有成熟的試驗場進行利用。只有在陸地上進行成千上萬次模擬實驗,才能確保整項系統能夠在火星上安全著陸。
企業集中了15名研發骨干,經過近一年的攻關,研發出新的繩索插接技術,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2、近年來,作為我國特種繩索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青島海麗雅集團先后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等10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提供配套服務,在這些國家重器上留下了山東制造的閃光印記。
很少有人知道,青島海麗雅集團前身是始建于1922年的青島花邊廠,以生產扎頭繩起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幾度瀕臨破產。
青島海麗雅集團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張旭明說:“當時企業訂單萎縮,連續5個月發不出工資,客戶流失非常嚴重,達到了90%以上,我們企業也負債3000多萬元。”
1998年,張旭明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帶領企業發展的重任。讓企業活下去,是他上任后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轉型發展是唯一出路。他將攻關目標瞄準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國內市場還處于一片空白的特種纜繩。但轉型之路,充滿了艱辛曲折。
張旭明知道,除了吃苦,企業要想向更深更專領域延伸,必須重視技術和人才培養,走科技創新之路。
青島海麗雅集團纜繩生產車間技術員郭成志說:“董事長一直注重研發,如果你的一些想法,一些改革,小的發明,能提高效率,能節約成本,就可以用你的名字來命名,我現在有三項個人專利。”
3、通過技術革新和誠信經營,企業一步步走上正軌,并于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革。
2009年7月,海麗雅為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成功研發了深海勘探高強力纜繩。這種纜繩能夠下探至水下3000米,讓海麗雅在業內聲名大振。
張旭明告訴記者:“2012年的時候,我們接到了要為“蛟龍號”研發配備9000米救生纜索,配合他們做研發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又激動又緊張。”
不同于以前,這次應用于蛟龍號上的安全救生繩,在承重不變的情況下,要求直徑更小了。這對技術團隊來講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青島海麗雅集團染整車間技術員周光耀告訴記者:“我們經過篩選上百次的材質,一遍一遍地去實驗,一點一點去摸索,國外的技術能做到,我們為什么能做不到?我們也有決心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 ”
經過三個多月的攻關,海麗雅團隊研發出新材質的纜繩,硬度達到相同直徑鋼纜的2到5倍,助力“蛟龍號”創造了新的奇跡。
2012年6月2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下潛至7062米深海。
4、在近百年的歲月里,從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廠到行業領先的“隱形冠軍”,海麗雅靠的是企業職工的奮斗,更是國家的強大和科技的發展。
張旭明表示:我們將用自己的行動和足跡,為“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添磚加瓦,在行業的前端發出中國聲音、山東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