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團圓時節,
我國“向陽紅01”科考船
正載著50多名科研人員,
在印度洋執行巖石圈構造演化
科學考察任務。
你知道嗎?在這艘科考船上,有咱們市北企業的“明星產品”呢~
厲害了!介紹一下吧~
在這艘科考船上,助力科研人員實現洋底綜合觀測設備布放和回收的,是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為其配套的海洋特種繩纜——凱夫拉潛標纜。它耐老化、耐海水腐蝕,強度與同直徑鋼纜相近,重量卻只有鋼纜的1/8。
這樣的“明星產品”不僅僅在科考船上有哦~
據說很多“大國重器”都有用到呢~
除了“向陽紅01”等科考船,
正在繞著火星飛行的我國
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我國自主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等“大國重器”,也使用了海麗雅定向研制的特種繩纜。
如今,海麗雅特種繩纜性能已達國際領先水平,擁有1600余項專利,曾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成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繩纜指定供應商。
棒棒噠~
其實,這家被譽為“中國繩王”的企業,是做扎頭繩起家的。
海麗雅集團董事長張旭明介紹說,海麗雅的前身是青島國營花邊廠,誕生于1922年,曾有同行業“江北第一家”的美譽。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訂單萎縮,企業瀕臨破產,曾連續5個月發不出工資。先后干過織繩工、車間主任、計劃科長、副廠長的張旭明,臨危受命出任總經理。上任后,張旭明果斷關停并轉了企業名下的飯店、舞廳等9個三產小企,決定聚焦制繩制帶主業找“生路”。
當時,傳統繩帶顯然已沒了市場前景。
張旭明說起一個讓她刻骨銘心的故事:有一年春節前夕,企業承接了一批出口服裝100萬個拉繩的訂單,一根繩子賣3毛6分錢。全體職工加班加點一直干到大年三十晚上8點,才如期交貨?纱汗澓,財務部公布的賬單卻顯示,刨掉各類成本和原材料漲價等因素,這筆訂單虧了2萬元!
“3毛6”帶來的尷尬,讓張旭明痛下決心帶領企業轉型。
可是出路在哪里?
一次偶然的出國經歷,給了她啟發。早在20世紀90年代,海麗雅生產的特種繩纜就曾走出國門,在美國銷售,但當時并沒有被作為主攻方向。有一次到底特律出差時,張旭明看到自己企業低價出口的特種繩纜,竟然被當地代理商賣到了不敢想象的高價,她心里有點不是滋味兒,但也第一次認識到自家產品也可以這么“高大上”。
這次經歷讓張旭明堅定地將攻關目標瞄準了國內市場空白的特種繩纜。
但研發和制作特種繩纜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企業資金捉襟見肘。
“人家買機器都是一次性買幾十臺,可我們是一臺一臺地買,當時27500元一臺的機器是由員工湊的錢,賺了錢再買下一臺。”張旭明回憶說,陷入困境的企業拿不到貸款,自己為了籌措資金,還曾拿閨蜜的房子辦理抵押貸款。
其實這還不是最大的困難,更大的瓶頸來自技術。
那怎么辦呢?
特種繩纜的研發在國內是空白,國外又實行技術封鎖,海麗雅雖有相關技術積累,但缺少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怎么辦?張旭明提出了“借腦引智”的發展路子:一方面引進國內唯一的繩纜博士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與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英國TTI繩纜研發中心等國內外院所合作,全速發力專用繩纜及相關裝備的研究開發。
你知道嗎?海麗雅集團現任副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黃濤,便是企業2000年招聘的第一個大學生。
聽說,當年海麗雅派出公司唯一一輛轎車,到青島大學接他到公司報到,同學們都非常羨慕呢~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海麗雅高端繩纜研制成功,但問題又來了——產品無人采購。
怎么辦呢?
當時,國內使用的高端繩纜基本都采購進口產品,更別提科考船、潛水器等使用的特種繩纜了。為打破銷售僵局,張旭明帶人去參加廣交會。“我們就拿著產品站在那里,只要有人到繩纜展位上去看,我們就盯著,等他和人家談完了,我們就拿著產品跟上去推銷。最初的客戶,就是這樣一個個積累起來的。”
后來在國內一次展會上,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發現了海麗雅生產的海洋繩纜,并在反復溝通和測試后投來了“橄欖枝”。自此,海麗雅轉型終于找到了“對接口”,開啟了全新發展階段。
海麗雅技術中心副主任張麗東介紹,這些科研項目所用的海洋繩纜或工業繩纜,幾乎每一根都是個性化定制,對于重量、性能、工藝等都有獨特要求。每次一接到新項目,研發團隊都是“窩”在實驗室里日夜攻關,反復進行材料、壓力、彈性、硬度等方面的試驗。
聽說,用于“天問一號”地面實驗的垂掛吊索,從接到項目任務到最終研發成功,用了近3年時間,做了上萬次試驗,其間經歷的失敗不勝枚舉。
為這份堅持不懈的精神,點贊~
在海麗雅,企業心甘情愿為創新過程中的失誤買單。為了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企業還特別設立了“董事長創新基金”,專項獎勵在日常工作中勇于創新的先進個人。在海麗雅的生產車間,還有很多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機器,如平安穿線器、梁波密度儀、來祥夫子盤。“只要你作出小改革小發明小創造,幫助提高了效率或質量,企業就會認可你,設備或產品就可以用你的名字來命名。”張麗東說。
憑借技術積累和沉淀,海麗雅在專業特種繩纜以及相關裝備研發方面的整體技術水平,一直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創造出中國繩纜界四個“第一”:
繩纜表皮與內芯移滑度為零的“中國精度”;
在-196℃至560℃環境下不分解不熔化的“中國溫度”;
強度是同直徑鋼纜2-5倍的“中國強度”;
深入海下9000米的“中國深度”。
“在海麗雅,
是人才將原本的‘不可能’
變成‘無限可能’。”張旭明說,
“我們要將一根繩子做到極致,
從海洋強國到應急救援,
國家和人民需要什么,
我們就做什么。”
為咱市北企業點贊~